上古之人便知以火之温热煨可令痛减,这便是灸法的早期雏形。到了春秋战国时期,艾灸技法已非常盛行。《孟子·离娄篇》中记载:“今之欲王音,犹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也”。《黄帝内经·灵枢》则说“针所不为,灸之所宜”。可见,艾灸技法很早就受到我国人民的重视。明代李时珍在其所著《本草纲目》中对艾灸作用更是予以了高度肯定。
灸的适应症 灸疗,起初主要是用于治寒症的。 唐代王冰注:“火艾烧的,谓之灸焫”,用这种烧灼疗法治“藏寒生满病”是颇为有效的,以后逐渐发展为治全身不同性质的多种疾病。 《左传》成公十年(公元前581年)载,晋景公病,延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,医缓说,“疾不可为也。病在肓之上、膏之下,攻之不可,达之不及,药不治焉”。“攻”即是灸法,“达”即是刺法。
隔姜灸利用姜片做隔物而施灸。生姜辛温无毒,调和营卫,驱寒发表,通经的功效。适用于一切虚寒病症,尤其对呕吐、肚子痛、泄泻、湿痹等症,效果可靠。(施术者应常掀起姜片查看,防止因患者感觉迟钝而造成起泡)
临床上发泡灸多用小艾炷,对皮肤的灼烫程度较轻。当人感到皮肤发烫后再继续灸3-5秒钟,此时施灸部位皮肤可出现黄斑,且有汗出,隔1-2小时后就会发泡。发泡灸适用于一般拉肚子虚寒性疾病,如急喘、眩晕、腹泻、皮肤疣等。施术者要控制艾灸的时间。